一、个人简介
张新科(1959—),男,汉族,陕西省眉县人,文学博士,现为伟德betvlctor国际官网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,研究方向: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。国家级特聘教授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、第七届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,中国社会科学院《文学评论》编委,《光明日报》文学遗产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,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学术委员,中国《史记》研究会副会长、中国赋学研究会副会长、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会副会长、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会长等。
二、学习和工作经历
1979年9月——1983年7月在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中文系学习,获学士学位。
1983年9月考取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中 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,于1986年7月获硕士学位。毕业后留校任教。
1988年7月晋升讲师。
1992年9月破格晋升副教授。
1994年6月增列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。
1995年9月起在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师从霍松林教授攻读博士学位,1998年6月获文学博士学位。
1998年7月晋升为教授。
2001年3月增列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。
2003年至2006年到四川大学师从项楚先生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。
三、主要科研成果
(一)论文
1.《试论雅诗中的赋法》,《陕西师大学报》1985年第3期,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》1986年第1期。
2.《近年来楚辞〈九歌〉研究概述》,《中外文学研究参考》1985年第7期。
3.《朱熹称卫诗“三十又九”之解》,《青海社会科学》1987年第6期。
4.《司马迁思想组合结构论》,《宁夏社会科学》1987年第6期(合著)。
5.《史传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建立》,《陕西师大学报》1988年第1期。
6.《全国〈史记〉学术研讨会综述》,《陕西师大学报》1988年第3期。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历史学1988年第10期全文转载。
7.《略谈汉代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》,《研究生文选》第2辑,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。
8.《司马迁思想组合结构之成因》,《陕西师大学报》1988年《史记》会议专刊(合著)。
9.《滴泪为墨 研血成字——〈史记〉与屈赋精神实质纵谈》,《汉中师院学报》1989年第2期。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历史学1990年第2期全文转载。
10.《〈史记〉研究的全面丰收期》,《吉林师院学报》1989年第 4期(合著)。
11.《四十年来台湾〈史记〉研究概述》,《浙江师大学报》1989年第3期(合著) 。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历史学1989年第10期全文转载。
12.《日本〈史记〉研究概述》,《中国史研究动态》1990年第1期(合著)。《陕西日报》1990年3月4日、《报刊文摘》 1990年3月12日有摘要。
13.《国外〈史记〉研究概述》,《陕西师大学报》1990年第3期(合著)。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历史学1990年第9期全文转载;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》1991年第1期有摘要。
14.《从〈左传〉到〈史记〉史传文学的特征》,《唐都学刊》1990年第3期。
15.《近十多年来〈史记〉文学成就研究概述》,《文史知识》1991年第3 期(合著) 台湾张高评主编《史记研究粹编》全文收录(1992年复文图书出版社出版)。
16.《古代自传文的文学价值》,《唐都学刊》1992年3期。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》1992年第6期有摘要。
17.《抓住关键线索,搞好史记教学》,《教学研究》1993年第3期。
18.《从著作看日本的〈史记〉研究》(日语译文约2万字) ,《唐都学刊》1993年第4期。 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历史学1994年第1期全文转载。
19.《从挫折心理学角度看司马迁的创造意识》,《陕西师大学报》1994年第1期。全文收入《司马迁与史记论集》第1集,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。
20.《史记是一部宏伟的史诗》,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》1994年第3期。
21.《〈史记〉研究史概述——兼谈“史记学’’的建立》,中日合编《司马迁与史记论集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。
22.《史记与中国浪漫主义文学》,《天人古今》1995年第1期。
23.《史记与中国古典传记》(一),《渭南师专学报》1995年第1期。
24.《史记与中国古典传记》(二),《渭南师专学报》1995年第3期。
25.《史记与中国古典传记》(三),《渭南师专学报》1995年第4期。
26.《〈史记·秦本纪〉的史料特征》(日文翻译3万字),《秦文化论丛》第四集,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。
27.《也谈〈史记〉“太史公曰”》,《司马迁与史记论集》第3辑,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。
28.《六朝新文学理论的先声——司马迁对魏晋南北朝文论影响三题》,《陕西师大学报》1997年第2期。 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中国古代、近代文学研究 1997年第9期全文转载,又收入《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》一书,陕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出版。
29.《昂扬奋进的主旋律——中国古代文学入世进取主题论略》,《唐都学刊》1997年第2期。又收入《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宝典》一书,团结出版社1998年出版。
30.《司马迁与汉代文艺思潮》,载《当代文艺学新探索》一书,陕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。
31.《 〈水浒传〉与中国古代传记》,《明清小说研究》1998年第2期。
32.《 〈史记〉研究应走出误区》,《学术月刊》1998年第3期。
33.《司马迁与司马相如论略》,《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成人教育学院学报》1999年第1期。
34.《史官文化与唐前史传文学》,《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学报》1999年第3期,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中国古代、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12期全文转载。
35.《建国以来〈史记〉研究书目总略补》,《东南文化》1999年第6期。
36.《历史与小说的不解之缘》,《运城高专学报》2000年第1期。
37.《唐前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》,《兰州大学学报》2000年第2期。
38.《20世纪史记学的发展道路》,《淮阴师范学院学报》2000年第1期。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历史学2000年6期全文转载。
39.《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》,《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学报》2000年第2期,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中国古代、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10期全文转载。
40.《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》,《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学报》2000年第4期,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中国古代、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5期全文转载。
41.《在历史与文学的交会处放出光芒-史传文学与历史、文学的联系与区别》,《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继续教育学报》2000年第4期。
42.《唐前史传与辞赋》,《中州学刊》2000年第5期。
43.《〈史记〉文学特质的再思考》,《司马迁与史记论集》第4辑,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。
44.《史记学:21世纪研究之展望》,《河南大学学报》2001年第1期。
45.《古代文学入世进取主题的忧患意识与悲剧色彩》,《杭州师范学院学报》2001年第6期。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中国古代、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7期摘要转载。
46.《入世进取:生命活力的展现》,《唐都学刊》2002年第1期。
47.《古代文学入世进取主题的发展过程》,《淮阴师范学院学报》2002年第1期。
48.《史记个性化人物语言论略》(合著),《重庆教育学院学报》2002年第4期。
49.《从吴文化记载看< 史记>的文化综合特征》,《文史哲》2002年第2期。
50.《史记学与现实社会》,《信阳师范学院学报》2003年第1期。
51.《< 史记>的创新精神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2003年第1期。
52.《大一统:< 史记>十表的共同主题》,《学术月刊》2003年第6期,《新华文摘》2003年第10期摘要转载。
53.《从< 史记>看汉代文学的自觉化倾向》,《光明日报》2003年2月12日。
54.《生产化:21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特征》,《光明日报》2003年11月12日,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。
55.《< 三国志注>所引杂传述略》,《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学报》2003年第5期。
56.《“史记学”体系的建立及其意义》,《中国典籍与文化》2004年第1期。全文收入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》,中华书局2004年11月出版。
57.《第八届中外传记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》(合著),《文学评论》2004年第2期。
58.《汉赋的经典化过程——以汉魏六朝时期为例》,《人文杂志》2004年第3期。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。
59.《消费与接受:传记终极目标的实现》,《文学评论》2004年第5期。
60.《〈史记〉民族列传的价值》,《湖北大学学报》2005年第1期。
61.《文学视角中的“鸿都门学”-兼论汉末文风的转变》,《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学报》2005年第1期。
62.《〈左传〉叙事文的艺术结构》,《人文杂志》2005年第3期。
63.《史记学史述略》,《固原师专学报》2005年第4期。
64.《〈史记〉断限与缺补疑案之梳理》,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》2005年第6期。
65.《史记易学管窥》(合著),《云南社会科学》2005年第6期。
66.《多元与整合:从太史公自序看史记的文化综合特征》,《中国文化研究》2006年第2期。
67.《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价值及意义》,《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学报》2006年第6期。
68.《中国叙事传统溯源-占卜与商周时代的卜辞、卦爻辞》(合著),《社会科学家》2006年第1期。
69.《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中道德生命的张扬》,《人文杂志》2007年第5期。
70.《论金元易代之际河东段氏兄弟的诗词风格》(合著),《山西大学学报》2007年第5期。
71.《从唐前史传论赞看骈文的演变轨迹》,《文学评论》2007年第6期。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。
72.《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》,《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学报》2008年第1期,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2008年第2期转载。
73.《关于〈史记〉的缺补问题》,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》2008年第5期。
74.《论欧阳修的杂体传记》,收入《欧阳修研究》(纪念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),学林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。
75.《〈史记〉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》,收入《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及其展望》(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、名古屋大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),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)。
76.《汉代经学与文学生成及文风变化》,收入《中国经学论集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。
77.《当今史记研究应走综合化之路》(合著),《社会科学评论》2009年第1期。
78.《中国古典传记的民族心理》,《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学报》2010年第6期。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。
79.《西都赋“长安事象”征实考论》(合著),《文史哲》2010年第4期,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。
80.《活力释放:中国古典传记的生命内涵》,《文史哲》2011年第2期。
81.《开拓领域,深化研究,推进史记研究更上层楼》,《史记论丛》第八集,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。
82.《史记五帝本纪与西汉文化的建构》,《求是学刊》2011年第4期。
83.《褒贬祖春秋,叙事祖史记-欧阳修新五代史艺术风格探微》(合著),《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学报》2012年第2期。
84.《汉赋在明代的经典化途径》,《文学评论》2012年第3期。
85.《史记文学经典化的过程及其意义》,《文学遗产》2012 年第5期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。
86.《中国古典传记的哲学意蕴》,《西北大学学报》2012年第6期。
87.《古代赋论与赋的经典化》,《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学报》2013年第2期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13年第7期、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。
88.《汉代文艺思潮刍议》,《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》2014年第1期。
89.《古文运动奠定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4年5 月30日。
90.《史记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途径——以明代评点为例》,《文史哲》2014年第3期。
91.《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刍议》,《兰州大学学报》2014年第4期。
92.《读懂史记》,《国学周刊》2014年10月9日B2-B3版。
93.《元代科举对汉赋经典化的影响》,《南京大学学报》2015年第1期。 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2015年第2期转载,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15年第5期全文转载。
94.《史学思维·创新意识·民族精神——《史记》的魅力与生命力》,《西部学刊》2015年第9期。
95.《史记》在国外的传播与研究(合著),《博览群书》2015年12期。
96.《汉赋与汉代》,《光明日报》 2016年02月29日08版。
97.论清代的《史记》文学评论,《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学报》2016年第1期。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16年第7期全文转载。
98.宋代的《史记》文学评论(合著)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2016年第5期。
99.《新时期对汉赋经典的重新建构》(合著),《文史哲》2016年第5期,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文艺理论》 2016年第12期全文转载,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17年第1期全文转载。
100.《经典著作生命力的延伸与扩展——以20世纪《史记》研究为例》(合著),《思想战线》2016年第3期。
101.汉魏六朝:《史记》文学经典化的起步,《甘肃社会科学》2016年第6期,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。
102.《史记》与民族精神塑造(光明讲坛栏目),《光明日报》2017年4月16日第7版整版篇幅。
(二)项目
1.主持《唐前史传文学研究》,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“九五”规划资助项目(2000年)。
2.主持《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》,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“十五”规划资助项目(2002年)。
3.主持《日本史记研究史》,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(2004年)。
4.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《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》(2006年)。
5.主持《中国古代文学》课程建设,获国家级和陕西省精品课程(2008年)。
6.主持《中国古代文学》课程建设,获国家级和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(2013年)。
7.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《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及其意义》(2013年)。
8.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《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》(2013年)。
9.主持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《师范生国学经典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》,2015年度重点项目。
(三)著作
1.《史记研究史略》(合著),三秦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。
2.《中国古典传记论稿》(合著),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10 月出版。
3.《史记与中国文学》,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。
4.《陶庵梦忆.西湖梦寻注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。
5.《佛陀耶舍大师传》,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4月出版。
6.《唐前史传文学研究》,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,2003年10月再版。
7.《史记学概论》,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。
8.《史记研究史及史记研究家》(合著),华文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。
9.《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。
10.《史记与中国文学》(增订本),商务印书馆2010年8月出版。
11.《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》,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。
担任主编.副主编的著作:
1.《司马迁与史记论集》第一集(43.1万字)副主编、作者,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。
2.《司马迁与史记论集》第三集(50万字)主编之一、作者,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。
3.《先秦两汉文观止》(50.6万字)主编之一、作者,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。
4.《史记人物故事》(100万字)副主编、作者,未来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。
5.《司马迁与史记论集》第五集(50万字)主编之一、作者,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。
6.《中国古典文献论丛》(48万字)主编之一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。
7.《读史观天下·廿五史解读》大型丛书(19册)主编之一,华龄出版社2006-2007年出版。
8.《史记概论》(28.8万字)主编,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。
9.《史记研究资料萃编》(100万字)主编之一,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。
10.《史记集说》(5册),整理点校者之一,三秦出版社2011年出版。
11.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》(161万字),主编之一,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年1月出版。
12.《中国文学史》(四卷本)编委,先秦秦汉卷(49.5万字)主编之一,长春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。
13.《左传学术档案》(63万字)主编,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。
14.《史记导读》(33万字)主编,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。
15.《史记中的治国理政智慧》(28.8万字)主编,三秦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。
16.《史记文学研究典籍丛刊》主编,伟德国际BETVlCTOR网页出版社2015、2017年共出版点校整理著作十三种(八册)。
(四)主要获奖情况
1.《史记研究史略》,获第二届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三等奖(1992),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(1994)。
2.《中国古典传记论稿》,获1998年度陕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。
3.《史记与中国文学》,获1997年度陕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。
4.《唐前史传文学研究》获陕西省2000年度优秀博士论文奖。
5.《唐前史传文学研究》陕西省人民政府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(2004年)。
6.《史记学概论》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(2005年)。
7.《史记学概论》陕西省人民政府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(2007年)。
8.《中国叙事传统溯源-占卜与商周时代的卜辞、卦爻辞》(合著论文)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(2007年)。
9.《从唐前史传论赞看骈文的演变轨迹》(论文)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(2009年)。
10.《史记与中国文学》(增订本)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(2012年1月)。
11.2009年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。
12.2011年获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。
13.《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及其意义》(论文),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(2013年5月)。
14.《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》(著作)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(2014年1月)。
15.《古代赋论与赋的经典化》(论文)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、陕西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。(2015年)
16.《元代科举对汉赋经典化的影响》(论文),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、陕西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。(2015年)